
9月28日,参观者在馆内体验科普互动项目。当日,在经过约半年的改造提升工程后,天津电力科技博物馆重新对外开放。改造后的博物馆对展陈内容、空间布局、展示方式进行了全新升级,七大主题展厅收藏各类文物、模型百余件,开发科普互动项目40多项。 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新华社天津10月5日电(记者毛振华)距离海河不远处,百余年历史的意式风情街上,一处别致的院落里,刘井军抬头望着修葺一新的天津电力科技博物馆,满意地点点头。
在过去的5个多月里,作为该馆的馆长,刘井军和同事们投入了大量心血,使这座电力科技博物馆旧貌换新颜。
在他看来,博物馆所在的哥特式风格建筑,是中国电力事业穿越百年的历史见证。这座建筑建于1904年,曾是比商天津电车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办公楼旧址。当时总部设在比利时的这家公司,投资兴建了天津第一条有轨电车路线。
1888年,天津德商世昌洋行为开办的绒毛加工厂安装了一台小型直流发电机,从此揭开了天津用电的历史。
如今,在天津电力科技博物馆一楼,仍然能看到当年比商天津电车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留下的账本。它同陈设的各种电力“老物件”一道,诉说着过去,映衬着未来。
生于1949年的刘文财是国网天津电力的一名退休职工,30多年与电打交道的经历,使他对电力的感情无比深厚。说起电的变迁,刘文财的话匣子就收不住了。“我老家在蓟州,那时候就靠小煤油灯过日子。一晃几十年到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也越来越离不开电了。”他说。

9月28日,观众在馆内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在电力科技博物馆里,刘井军介绍,20世纪70年代,天津相继建成了110千伏环网,以及老君堂-白庙220千伏线路,实现了天津220千伏电网与华北电网互联,天津电网建设逐渐进入快车道。1985年底,天津第一座500千伏北郊变电站竣工,该项目是国家重点工程之一,缓解了天津电力紧张的状况。
近年来,天津电网加速向智能电网迈进。2011年,天津首座智能变电站——110千伏和畅路站投运,标志着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投运。2017年,多条特高压线路落地,天津电网进入了特高压时代。
说起这些年电的变化,天津退休老人赵荣华深有感触。据他回忆,20世纪50年代,全院几家人共用一个电表,电费平摊。到20世纪60年代,家里有了分电表,每月用电不过十几度。如今家中各种电器,每个月要用几百度电。
40多项科普互动项目、100多件电力“老物件”、VR体验百米高空电路巡检……徜徉在天津电力科技博物馆,人们在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中,展开对能源与未来的思考。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柜 http://www.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linze.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qianguo.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wensu.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dongbao.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lianyungang.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hainankuangyelianheyouxiangongsi.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