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壮丽70年丨遵义电网:遵道行义 电网情深

2020-02-22 14:23:00浏览:0评论:0 来源:电控网   
核心摘要:遵道行义 电网情深——遵义电网70年跨越发展纪实中国电力新闻网通讯员 郑小红 李苾 郎璇  70年风雨征程,遵道行义谱新篇。  

遵道行义 电网情深

——遵义电网70年跨越发展纪实

中国电力新闻网通讯员 郑小红 李苾 郎璇

  70年风雨征程,遵道行义谱新篇。

  70年披荆斩棘,电亮名城续华章。

  在延绵不绝的大山和川流不息的江河,铁塔与银线共同交织出矗立天地间的坚强电网;在万家灯火的城市与安静宁谧的乡村,明灯同艳阳一道照亮名城遵义。

  回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遵义电网从1949年电网容量95千伏安的蹒跚起步,到2010年供电量突破100亿千瓦时,2013年供电量超150亿千瓦时,再到2017年竖起了供电量跨越200亿千瓦时的崭新丰碑。

  遵义供电局数十年如一日,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守初心、担使命,深入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团结带领全局干部员工为满足革命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电力需要而砥砺前行,为地方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稳定的电力保障。

  电网建设稳扎稳打 从星星点灯到万家灯火

  1935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遵义苟坝召开了一场会议,毛泽东提着马灯走向闪耀着真理光芒的道路,让这里成为“毛泽东用马灯点亮中国的地方”。这盏如今安放在苟坝会议陈列馆的马灯,是煤油灯的一种,因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而得名,也是当时遵义地区百姓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之一。

  其实早在1924年,驻防遵义赤水的黔军第三师师长、贵州军务会办周西成就以官方名义购买了一台5千瓦的发电机和柴油机,只是这台发电机安装在赤水修枪厂内,仅能供办公署机关和修枪厂二、三百盏灯照明使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三年经济恢复,1951年遵义人民电厂开始送电,当时全厂仅有一台120千瓦发电机,供全市2000盏25瓦电灯照明。之后历经遵义电厂供电所时期、遵义供电所时期,供电职工一直没有停下电网建设的步伐。

  “转折之城”的电力大转折出现在1980年。根据原电力工业部10号文件精神,遵义供电局正式命名成立。同年8月26日,遵义变电站一期工程正式竣工交付使用,成为遵义地区历史上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此后,遵义电网建设一路高歌猛进。1993年7月22日,110千伏桐怀线建成投运,仁怀县与大电网联接,茅台酒厂从此用上了大电网电。2001年7月25日,西电东送工程的重要电源点之一、贵州重要枢纽变电站500千伏鸭溪变顺利建成并投运,遵义电网跨入管理超高压电网的行列。2003年,遵义电网以220千伏变电站为骨干的四角环网初具规模。

  党的十八大以后,遵义社会经济发展按下“快进键”,遵义电网也驶入“快车道”,投资119亿元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全力打造更加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助力遵义地方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目前,遵义电网已有变电站230座,其中500千伏变电站2座,220千伏变电站16座,110千伏变电站80座,35千伏变电站132座。其中GIS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等先进变电站有37座,占总数的16%。名城大地上,坚强电网纵横交错,铁塔与银线共舞,灯光与星光同耀。

  农网改造踏实前进  从煤油灯到动力电

  回看遵义电网的发展之路与红军长征非常相似,是在不断摸索中一步一个脚印,坚韧而踏实地前进。

  “地无三尺平”的地貌让遵义成为红军长征路上的天然屏障,65%以上的山地地形也让这里的大多数人困居于山村。如今,煤油灯早已退出了遵义人民的生活,“80、90、00后”只有去苟坝会议会址参观才能看见马灯的真面目,而在“60、70后”的记忆中,煤油灯、火把、蜡烛、手电,这些曾经是作为农村照明工具的“主力军”而存在的。

  遵义供电局一直将改善农村用电环境作为重要的“民心工程”来抓。1994年组建了遵义农电局,农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1997年10月10日,遵义地区的务川县红丝乡正式通电,至此,全地区225个乡全部通电。2004年,一、二期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完成,遵义电网全面实现“两改一同价”,城乡居民用电同价率达到85%。2007年,全力实施无电村通电工程,10月底,遵义市最后一个无电村——桐梓县深龙村的通电工程竣工。2009年12月14日,贵州省最后一批无电户——遵义赤水市官渡镇金保村箐口组12户农家通电,标志着贵州省提前实现了户户通电。

  不只是城市,山里的人们也习惯了随手打开电灯、电视、空调的生活。

  2015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遵义枫香镇花茂村,看着鲜花盛开、房屋整洁的村庄,他感叹:“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美丽乡村离不开优质电力,因历史原因,花茂村的网架结构较差,供电半径长,一个变压器要带100多户人家,遇上雷雨天气经常停电,难以满足花茂村的正常生产生活用电需要。近年来,花茂村先后投入农网建设资金615.17万元,改造线路,新增和增容变压器4台、容量1030千伏安,彻底解决了花茂村的农网“卡脖子”问题,综合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已达到遵义中心城区的水平。通过“小康电”建设,花茂村发展了陶瓷、农业园、农家乐旅游等产业。花茂村土陶制作传承人母先才说:“没有电网改造,我就用不了电窑!以前用煤窑,火力不均,前面的都烧歪了,后面的还没有烧好。如今用电窑炉,烧制的质量非常好,一炉可以烧产值1000元左右的工艺品。”

  随着脱贫攻坚战役的号角吹响,新一轮农网改造如火如荼展开。遵义供电局围绕贵州省“大扶贫”战略部署,坚持脱贫攻坚电力先行,以“小康电”建设、“村电共建”、“爱度公益”等为载体,大力实施电力行业扶贫、定点帮扶、公益帮扶三项行动,先后确保了赤水、湄潭、凤冈、习水、桐梓、务川、道真等县市顺利通过脱贫出列验收。今年,正积极开展正安县扶贫紧急计划以及脱贫攻坚相关电网项目,确保年初下达的7160万中低压配网项目投资全部完成,勇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锋队。

  供电服务越来越好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六谢共产党,照明把你想,以前照的桐油灯,现在电灯亮堂堂……”,为表达村民对供电企业的真诚感谢,遵义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村民谭世才在自编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中唱道。

  这个拥有茶叶、稻米、烤烟等优质农业资源的美丽乡村旅游业也在近几年迅速发展。谭世才的“十谢感恩饭庄”是当地响当当的农家乐品牌之一,谈起以前,谭世才说:“有游客来玩,空调、娱乐设备都不能用,电饭锅、电磁炉也带不动,有时连饭都煮不熟,生意越来越差。”后来,通过“村电共建”支部联建活动了解到情况,供电员工主动上门服务,对龙凤村供电设施进行改造、合理规划线路、增加变压器容量,村里的用电越来越安全可靠。

  从“提供服务”到“主动服务”,怎样让老百姓从“用上电”到“用好电”,遵义供电局在不断积极思考和探索。

  l989年,遵义供电局开展了“假如我是一个用户”的活动,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用心服务。1997年,与交通银行合作,开通运行了同城通收电费网络系统及电费电话查询系统,方便用户交纳电费。2001年12月1日,遵义市电力服务特别电话“95598”在遵义市红花岗区、开发区正式开通。2008年6月4日,遵义供电局开设夜间“电力超市”,在夜间为居民办理业务。2010年,遵义供电局创新设立“村电共建”服务模式,如今已建立了454个“村电共建”服务点,以“线上+线下”服务模式,让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安全、优质、高效的用电服务。2015年探索成立的“爱度”公益,通过捐赠“爱心电”、筹建“爱度”书屋、“爱度”驿站等方式,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开展大范围的用电延伸服务和爱心捐献活动。

  近年来,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提上日程,遵义供电局自我加压,向提升供电服务质量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1125名网格化客户经理上门服务,社区、村寨覆盖率100%,咨询办理答疑一站式搞定。今年以来,遵义供电局认真落实用户办理业务“零上门”、用电报装“零审批”、业扩报装“零收费”的“三零服务”举措,全力实现让客户办电“一次都不跑”的目标。2019年上半年,遵义供电局远程报装率达到94.73%,同比增长23.07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低压居民、低压非居民(包括小微企业)平均办理时长压缩至1.57个、2.1个工作日,较国家标准减少70%以上。

  真心真意为用户考虑,诚心诚意为用户服务,用户也会真诚相待。遵义市郊供电局高桥供电所金牌客户经理马家强收到过一张来自遵义市高桥片区中山村寨上小村罗姓村民的95598“表扬工单”。他说到:“我今天打电话是为了表扬你们的客户经理马家强,我之前因为用电问题和邻居闹矛盾,马家强多次上门为我们协调,帮助我们处理好了不说,前几天还主动上门给我们宣传普通工商业又迎来电费降价红利,降幅超过10%,自从有了马家强这个客户经理,我们用电越来越舒心。我要表扬他……”。

  “万家灯火、南网情深”,遵义供电局的每一名员工正用实际行动抒写供电人的担当,擦亮这块金字招牌。

  薪火相传的长征精神,就像代代传递的接力棒。在全力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电力需要过程中,还有许多“娄山关”需要征服,长征永远在路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遵义供电局将长征精神这一枚永恒的火种根植在一代代供电人心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供电人的长征路,让万家灯火熠熠生辉。

 图1:2017年,遵义供电局在习水桑木供电所建立的第一个“爱度”驿站引来村民们的围观,村民们准备领取这里的衣物、文具等。郑正 摄

 图2:在湄潭县龙凤村,供电员工走进茶园向村民宣传电力惠民政策。郑正 摄

 图3:在习水县民化镇丰坝村“小康电”建设现场,供电员工按计划有序地架设线路。郑正 摄

 图4:500千伏鸭溪变电站。郑正 摄

图5:赤水供电局员工利用“村电共建”服务点收集村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王乾铃 摄:

 图6: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劳模申友强带领队员开展技术创新项目。郑正 摄

 图7:高温烈日下,供电员工登上带电作业车对线路进行作业。王乾铃 摄

 

责任编辑:张媛媛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附件:

  【稿件声明】凡来源出自中国电力新闻网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电力新闻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想了解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cpnn.com.cn。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柜 http://www.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laocheng.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ruili.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dongfanghuaqiaonongchang.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shule.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daning.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yifeng.bidadk.com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肃宁县户外不锈钢配电箱

上一篇:

一种可靠、高效、灵活的数据中心机房供电解决方案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