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新闻网 通讯员 阮松萍 报道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南方电网云南曲靖沾益供电局有一对“父子兵”胡家文、胡贵仙,两代电力人用实际行动演绎了对电的追梦情怀,见证了大坡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镇的电网发展进程。
父亲电靓梦想
解放前,大坡和绝大多数农村一样,一无电二无水(利),靠天吃饭。在胡家文的记忆里,七十年代初,大坡全乡只有4个碾米房,碾米房依靠小河流下来的水带动叶轮,推动碾砣在碾槽里将米碾出来。但是除了附近些的村民,大多数百姓也不大去,一是没多少粮食,二是有些离得几十里远,走路去碾米一天都够呛,所以大多时候要碾粮还得人工推磨。
1971年,国家某部队在大坡搞雷达建设,煤油灯下,沾益县委县政府、部队、大坡公社革委会(后为大坡乡)搞了一场“密谋”,以解决当地百姓的用电难题。会议决定用逾14万资金从部队05变电站架设一条9.3公里长的10千伏线路到大坡。7月1日,三方成立建电领导小组,从沿线可受益的4个生产大队抽调了50名壮劳力参与建设。19岁、小学文化的胡家文就是其中之一。
比起住四面透风的磨坊,杂粮果腹,更为艰苦的活计数不胜数。架线需146基电杆,胡家文等人赶着4个生产大队共有的30多辆马车,到60多公里开外的盘江公社处工厂运输电杆,一趟拉一根,山路往返需4天时间,后期由于材料、资金不够,近1/3的10米杆则由他们自砍自制。抬杆就更考验人了,路边的一棵10米或12米杆需要16个人抬,有些栽杆的位置在深山里远处,要抬2天才能抬到位。挖好洞后,人工栽杆更险,20多个人一起竖杆,每天也只能栽好4或5棵。羊肠小道泥泞,建电网是个无比累人的活计,胡家文等人早出晚归,导线、横担、瓷瓶等物资无一不靠人背肩扛,并且边学边干,拉线、架线、安装变压器也不在话下。
大坡辖地近5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沟壑交错,地形复杂,架杆立线的日子尤为熬人,1972年8月1日,历时13个月,“首战”大捷,大坡所在地附近的100多户乡亲亮起的电灯划破了这个偏僻乡村亿万年沉寂的黑夜,庆祝晚会结束后千年摸黑的人群久久不愿离去,“对亮堂堂的电灯因好奇而不舍得走!”胡家文回忆说。
1978年发轫的改革开放,让电力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此后,胡家文作为骨干还参与了此后大坡新罗棋布的电网建设。1980年,8年间大坡又陆续有14个大队(村)上万户人家通了电,变压器也由1台增加到了76台。此前的木杆也换成了水泥杆,农民生产、生活用电基本解决,电视等电器开始陆续“走进”农村。1989年,最为艰苦的赤丈变电站到河尾村24公里的10千伏线路架通,至此大坡变压器增至近百台,容量近5千千瓦,村村通电,5万多人受益。
期间,1977年,大坡成立水电管理站,6名员工又管水利又管电,而胡家文主要负责对新建线路进行技术指导及对已供电线路进行运维。雨猛风大极易故障,一停电,胡家文就得沿线巡视检修,没有电话,检修好后还得走10多公里路去申请供电。要是运气不好,供不上电,还得重新巡检,如此往复。仅3年时间,胡家文出任站长。次年,站里分到了3辆单车,检修方便了不少,有路就骑,没路或泥水深,胡家文就扛车步行干工作。
儿子砥砺前行
1992年,大坡水电发展迅猛,管理站扩招职员,胡家文17岁的儿子胡贵仙恰逢初中毕业,经当地政府研讨后从多人中脱颖而出。1995年,水电分家,按上级安排,胡家文出任大坡水管站站长,胡贵仙则留守大坡电管站。虽然只跟着父亲苦学了3年,日子不长,但胡贵仙觉得弥足珍贵。
胡贵仙入职时对电一窍不通,开始跟着父亲学爬电杆、接线、处理故障。而胡家文也总是把最远、最艰辛的活计安排给儿子,为此胡贵仙吃了不少苦头。
他家离水电管理站不远,以前站里没有食堂,日常父子俩都是回家吃饭,遇到巡线的日子得早出晚归,都是一早从家里用锑饭盒带好午饭,但遇到紧急抢修什么的便时常得饿肚子了。7月雷雨多发,线路容易出现故障,有天一早胡贵仙跟父亲冒雨对10千伏红寨线进行抢修,渴了喝点山泉水,沿线硬是走了4个多小时才在山里找到故障点,拉掉跌落保险,踩着登高板上杆,原来是瓷瓶扎线处未粘牢被大风吹了起来,胡贵仙赶紧拿铝线绑牢此处。工作结束已近下午3点,父子俩才想起还没吃午饭,可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两人只好在路边拔了点红萝卜充饥,返程又走了4个多小时山路才回到家吃饭。
故障抢修尽量不过夜是胡家文一直秉持的原则。一次深夜10点,10千伏德威线突发故障,得知情况后,父子两人就出发了,抢修路上带了一个手电筒,电池用干了,胡家文便去途经的村子里借来了火把,零点查找到了故障,原来是跌落保险烧坏,花了半小时更换了熔丝,父子俩举着火把回到家已是凌晨2点多。
此后的个人分工上,胡家文还安排儿子运维条件最为艰苦的线路,胡贵仙从乡上巡线到赤丈变电站,40公里路程,爬山下坡的往返需得走上两天时间。
父辈刻意制造的磨练,让胡贵仙成长的很快。2008年,考试合格后,35岁的胡贵仙成为南方电网正式职工,肯苦肯干的他没两年便当上了供电服务班班长。
电网发展日新月异,又一个十年,2018年,按照南方电网公司和云南电网公司“三统一 两强化”的工作部署,云南实现集抄全覆盖,人工抄表退出历史舞台,供电所职责调整,为了夯实运维服务基础,胡贵仙所在的班组重心转为了客户服务和配网运维。12月,为尽快“摸清家底”,胡贵仙把设备主人两两分成5组外出采集信息,和父亲一样,工作忙碌的时候他时常顾不上吃饭,有时一个馒头就是一顿午餐。仅3个月时间,大坡供电所在全省范围内超前开展并领先完成辖区内308台变压器、307台JP柜、485.73千米低压线路普查工作,采集低压手绘接线图308幅、设备照片万余张,形成1图、2表、4照片组成的设备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设备缺陷、隐患、涉电公共安全隐患在册率100%。
“父辈让乡亲用上了电,我辈感恩、逐梦前行,不忘初心,只愿电靓人民美好生活!”“我心换你心,因为工作,我认识了很多村民朋友,有时候一句谢谢,都让我倍感快乐。每逢去村寨抢修,村民都盛情相邀去他家做客,那种感觉真好!”胡贵仙说,现在乡里低压线路绝缘化率较低,今年,大坡供电所将用好2000多万的资金对台区进行升级改造,再加上南方电网配网自动化不断升级,未来农村“零停电”将不再是梦,大坡乡近15000的用户用电将更加无忧。
记者手记:
七十年代,国家不富裕,路况差,整个大坡政府只有一辆单车,老百姓的日子也是凄风苦雨。大坡是云南较早用上电的乡镇。电网何年何月开展了什么建设、杆有多重、线有多长、用电容量的变化、各种人背肩扛的物资、靠脚走出的故障抢修经历……采访时,已退休多年的胡家文如数家珍、历历在目,青春年少24载边工边农、异常艰苦的建电岁月让他刻骨铭心,可他并不觉得苦。“但得百姓皆饱暖,我辈何妨耐饥寒。”乡亲都用上了电,生产、生活逐步迈向现代化,胡家文觉得超值!
雄关漫道谱新篇。中国开辟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胡家文、胡贵仙这对电网父子兵是国情亲历者,当年离大坡最远的红寨村,山高路陡,距离乡镇仅约30公里但得走上一天,现在开车一二十分钟就能抵达。现今站在靖宁宝塔上放眼望去,夜幕降临,曲靖万家灯火,流光溢彩,街边商品琳琅满目,家用电器更是品种繁多,数不胜数,处处都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他们更是电网变革的见证者。最早的徒手架杆,用脚丈量银线,在时光的长河里慢慢变成了自行车、摩托车、工程车出动,技术创新,工作更高效,原来要十天半个月的抄表、算费,现在系统分分钟就能搞定。网架不断加强,服务愈发优质,坚强智能电网停电少,办电快、缴费易、电价低,助力全国人民共同开启美好生活大门。
岁月变迁,精神永存。胡家文、胡贵仙两父子身上彰显的南方电网人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听党指挥、为人民服务的厚重情怀将得以传承、得以永恒!
责任编辑:张媛媛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稿件声明】凡来源出自中国电力新闻网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电力新闻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想了解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cpnn.com.cn。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柜厂家 http://www.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gongliu.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xiamen.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shunchang.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nankoujiedao.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dancheng.bidadk.com
更多精彩请登录 http://shenbei.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