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中国电器文化节暨国际电工产品博览会。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言勇 摄
乐音清扬,万贾云集。2月5日,第十七届中国电器文化节暨国际电工产品博览会,在柳白新城的中国电工电器城落下帷幕。据本届电器文化节组委会透露,历时3天的中国电器文化节,共展出了1800多个展位,近千家企业参展,吸引了20多万人次参观,现场达成31亿元的意向协议。
田间地头长出来的盛会
与往年在田间地头办展不同,本届电器文化节首次移师至五洲国际中国电工电器城举行,实现了从马路展会时代到展馆时代的“华丽转身”。其中的变化,老一辈乐清电器人深有感触。
电器文化节的诞生,源于一种朴素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敢为天下先的乐清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培育了庞大的电气产业集群,让乐清自豪地摘取了“中国电器之都”的桂冠,由此催生了中国电器文化节。
上个世纪90年代,走南闯北活跃在全国各地的乐清10万电器营销大军,借着回家探亲的机会,顺便寻找一些新产品的进货渠道。每到正月,乐清的电器从业者在柳市长虹村电器城周边自发摆起地摊,一些电器制造商拿着高音喇叭,推销产品。在外做电器销售的商人趁这个机会,来地摊上了解产品信息,也通过这种形式延伸商业圈的人脉关系。
直到2001年,乐清市和柳市镇两级政府及时发力,于当年正月初五至初七,举办了首届中国电器文化节暨乐清新世纪投资贸易洽谈会。这个民间自发形成的盛会,终于从地摊集市演变成为当地的特色节日。
10余年风雨历程,中国电器文化节暨国际电工产品博览会已经发展成为壮大电气产业、展示电气产品、弘扬电气文化的主要窗口,促进国内外企业开展贸易洽谈、投资合作的知名平台,以及融合乐清人民生产生活、全体电工电气行业人士共同欢聚的重大盛会。
参展就像参加同学会
多年来由于场地受限,此前的十六届电器文化节多在田间地头举办,举办场地几乎每年一换,带着泥土味。
浙江省电气行业协会一位副会长告诉记者,前些年由于条件受限,电器文化节举办时常常造成会场周围大面积堵车,有一次主办方邀请的嘉宾被堵在高速公路出口,只得下车步行,双脚泥泞地赶到现场。
而这种无奈,当地参展商的感触更为深刻。
来自北白象镇的温州邻德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已经连续7年参加中国电器文化节,该企业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会展的场地年年更换,有些潜在客户,过了电器节就很难再找到他们。因此今年他们早早买下电器城里的商铺,就在自家商铺前摆摊,方便客户,以后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
与此同时,这家企业还利用互联网资源,积极同合作意向较大的潜在客户互加微信,开展点对点沟通。会展第一天,企业负责人便与十几名客户互加好友。
乐清市旭静熔断器厂负责人黄正海已是第十五次参加电器文化节,开展第一天,他准备的300多份宣传材料就已所剩无几。为了检验资料是否遭浪费,其隔壁展位的负责人专门在展厅里了转了一圈,欣喜地发现宣传材料被扔的情况不多,这说明来参观的多数是有心的顾客。
“2004、2005年的时候,在展会上还会有现场订单,如今参加展览会,并不思想能现场下订单,而是希望借这个平台亮个相,让更多客户看到我们。”黄正海说,在“互联网+”时代,会展模式的影响力及作用与往年相比已有不同,电器文化节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买卖平台,更是一个学习和自我展现的平台。
中国海燕接线盒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更是直言:从市场的角度看,龙头企业具备成熟的营销网络体系,参展已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少企业参展更多地是出于一种情怀。
“电器文化节就像一场同学会,你不来别人会以为你有变故,你来了摆在这里,人家就会知道你还好,记得你。”
机器换人引来大批设备商
展会现场签单后,工作人员挂海报庆贺。 孔丽琴 摄
本地参展企业欣喜,外来参展商亦受益。
2月4日一早,南通腾中机械有限公司温州大区经理濮小冬,颇为得意地将一张写有“感谢翰宇电气惠购此机”的海报贴在了自家展厅的一台机床上。
这是濮小冬第三次参加电器展,由于其公司展示的产品为重型机床,对场地的硬度、干燥等条件有着较大要求。往年在田间地头办展,地面条件较差,他和同事需格外注意防止机床陷入泥地里。
今年,展馆的水泥地面令濮小冬和前来参展的机床厂工人大大地舒了口气。展会第一天,他在现场转了一圈后发现,今年参展的机床公司,比往届增加了不少。
来自江苏的玛士达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今年第一次参加中国电器文化节。该公司总经理李胜斌坦言,往年其公司将参展目光主要投向一二线大城市,今年之所以来乐清,是因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柳市企业到其公司购买机床,都曾建议他来参展。
“乐清正经历着产业转型升级,很多企业正大力进行机器换人。我们来亮亮相,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李胜斌说,在参展前他们赶制了1000余份宣传品,会展头一天,宣传材料便所剩无几,中国电器文化节的火爆程度令他感到意外。
从容考察实现双赢
如果说参展商在刷存在感,那么观展者则在寻找兴奋点。
来自苍南龙港的王炳淼是天正电气在云南省的经销商。中国电器文化节举办了17届,他几乎届届参加。看过电器文化节再出门做生意,已然成了他和家人的过年传统。
和王炳淼一样,每年春节回家看望父母和亲戚,再参加电器文化节,不仅成了乐清乃至温州在外营销大军的过年安排,很多时候也是一种心理寄托。
2月4日中午,王炳淼和家人在会场逛了一上午后,拎着10余袋宣传资料寻找休息点。他惊喜地发现自己主力销售的天正电气在会展现场设了展台和休息区。
早在几年前,就有人说中国电器文化节表面上看很热闹,但却像一个“失宠”的孩子,大企业早已不感兴趣。前几届,因为大企业陆续淡出,更有人称电器文化节已成“鸡肋”。
“今年来了德力西、天正等不少大牌电气企业,说明电器文化节的影响力在回升。”王炳淼说,尽管近些年互联网对实体经济冲击较大,但电器不似服装、食品,只有实地看一看,心里才会真正有底。
在王炳淼看来,电器文化节直接的功能,就是一个产品和营销网络的对接平台,在电器文化节的3天时间内,他可以从容考察完上千家企业,然后寻找新的、有竞争力的产品,补充到原有的销售菜单中,这对新产品和营销网络而言,都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企业文化展示受限
有人在寻找商机,也有人在学习效仿。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正带着团队在中国电器文化节上考察学习的隆高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客户经理李文。作为会展策划企业,隆高每年都会派员工参加很多大型展览,而大型展览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像乐清这样一个县级市能够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展览并不多见。
“这取决于柳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李文说,中国电器文化节的模式很难在其他地方复制,也正是这一特殊性,令中国电器文化节的品牌吆喝起来更响亮。
但在走访中,李文的专业眼光也发现,尽管本届电器节从田间地头进入展馆时代,但是整个格局仍呈现“低小散”的状态,展厅内绝大多数参展商布置简陋,展厅外摊贩众多鱼龙混杂,且指示牌不详,给人一种逛菜场的错觉。
这一点王炳淼也有同感,他表示作为参观者更希望进入场馆后能一眼找到“亮点”,但受限于店铺式格局,多数参展企业很难进行个性化装饰,展示自己的企业文化受限。因此出现了参展商难以全面展现自己、顾客找不到兴奋点的尴尬。
“事实上,中国电器文化节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企业在这里展示的已经不仅仅是产品,更主要的是展示企业文化魅力。中国电器文化节的一个功能,就是促进电器上下游产业的对接,给企业提供一个展示企业规模、彰显企业文化内涵的平台。”采访中,某公司的负责人直言,未能将企业文化展现出来,颇为遗憾。
客商参观展位。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言勇 摄
合力打造立体式展会
在互联网经济盛行的当下,展览会的生命力在哪里?这也是近年来电器文化节组委会成员们在思考的问题。
不容置疑,对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制造业来说,历届电器文化节对电器产业的拉动作用,已经得到社会公认。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器文化节所主要展现的电气产业实体经济,为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各种营销渠道的增加,这个被誉为中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专业受众最多的电气行业盛会正面临着一场挑战。
“乐清每年有30余万名销售精英回乡过年,通过电器文化节的形式将他们从全球带回来的信息进行整合,再将乐清的电器产品通过他们销售到世界各地,这就是电器文化节的魅力所在、生命力之源。”
第17届中国电器文化节组委会总指挥、温州市营销员协会会长黄忠平表示,本届文化节继续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组委会也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小微企业提供参展价格优惠。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服务,不仅是鼓励、引导、支持他们积极参会,更是要把优秀的技术、理念渗透到他们心里。让他们看到希望,找到方向,树立起更好更大的发展自信。
为此,组委会在电器文化节开展期间,先后组织了新能源发展机遇论坛、网络经济论坛、电商+论坛、税收培训等活动,让本土成长起来的产业龙头,以不同的形式参与文化节,比如学术讲座、技术研讨会、行业前景分析等前瞻性的活动,引导中小微企业发展,合力打造一个立体式的电器文化节。
正如采访中一位乐清企业家所言,举办中国电器文化节是乐清人的骨气,电器是乐清人的子孙饭,是乐清经济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坚持举办,不断完善和提高,才能确保“中国电器之都”这块金字招牌不褪色。
配电柜 http://www.bidadk.com/